创业板投资机会:创业板注册制渐行渐近,如何把握投资机会?
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渐行渐近
创业板改革的“ 四梁八柱”已经一步步搭建起来。
4月27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举办第十三次会议,审议通过了《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》。和核准制不同,证监会对拟上市企业将评判其投资价值,有较长的审核周期,注册制则更关注合规性的审查,由交易所行使审核权,审核效率将明显提升。
当然,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,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制度建设。继4月27日发布《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(试行)》(征求意见稿)后,5月22日,证监会发布《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,对发行定价、询价、配售和承销做出了细化安排, 随着创业板改革在添砖加瓦,更多高新企业有望获得直接融资支持。
创业板指数分析
通过指数的方式参与创业板投资,是否有效呢?
安信证券认为:
指数投资仅受宏观基本面的影响,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,注册制下,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多,主动投资选股难度加大,同时市场自身的优胜劣汰机制将逐渐完善, 创业板指数投资更凸显其分散投资风险的优势。
统计2010年以来创业板股票跑赢创业板指的比例,可以发现创业板股票能够跑赢创业板指的比例通常都在40%以下, 个股跑不赢指数是常态。特别是2016年以后该比例大幅下降,这意味着随着创业板股票供给越来越多,个股跑赢大盘的比例正在不断降低,指数投资的优势不断凸显。 创业板指数基金、创业板ETF等投资工具有望获得进一步发展。
今天创业板有4只股票涨停,分别是坚瑞沃能、中潜股份、田中精机、天山生物,而共同特点就是滞涨。这其实就意味着资金更加乐意寻找底部股的机会,所以低位个股的机会依旧突出。
创业板公司主要分布在大科技类和医药行业。截止2020年8月21日,创业板上市股票833只,按申万一级行业分类,833家企业分布于25个行业,其中机械设备、计算机、电子和医药生物行业公司较多,4个行业股票数量占据创业板股票总数半壁江山。
首先,我们买指数是看指数本身的内在含金量。沪深300指数行业配置重头在传统行业,包括金融、地产、消费等,这部分行业、产业的特点是经营稳健、可预期性非常强,相对业绩弹性没有那么大。中证500指数相对沪深300指数会更加均衡和分散,它单一行业的权重要比沪深300指数低,比较分散,同时是二线龙头。
目前,中证500指数走得更好,这有多方面因素,包括中证500今年整个盈利预期非常好,沪深300可能相对差一点。沪深300受到一些传统经济的产业约束,包括金融、地产的影响,去年、前年是一线龙头的行情,今年是二线扩散的行情,所以今年中证500表现会更好一些。
另外,我认为中证500是创业板的迷你版。中证500的行业属性跟创业板类似,但是它是二线,不是头部,创业板头部成长类企业会更大一些,大的盈利上行的周期中,创业板的弹性会更大。
鉴于我国股市牛短熊长的特点,定投指数时,选择弹性越大的指数,它的长期回报相对来讲会更好。在高抛低吸的过程中,选择波动越大的指数做定投,长期来看,由于买的谷底份额多,带来的修正回报也会更好。所以好的定投指数,应该是长期收益看好,同时波动大的指数。
0 4
指数增强关键在于多因子模型
量化是市场的润滑剂
问:指数增强是怎么做的,效果怎么样?
雷俊:指数增强用一句话来讲,就是“要做到八九不离十,同时还要再做到12分。”
首先,它要跟住指数。以创业板指数为例,创业板指数有100只成分股,指数增强有80%的股票仓位要投资于成分股,这是硬性规定,这保证了不会有股票池的偏差。
其次,避免行业偏离,争取投资组合和业绩基准有比较好的行业跟踪。以创业板指为例,创业板的成分股中医药占比30%左右,不能医药只配20%,甚至配更少,不然会有比较大的偏离风险。
此外,要注意保持风格的稳定性和一致性。比如同样的医药行业,我们可能不愿意配小盘还是愿意配大盘,从定量的数据来看,配的股票增强后的总市值可能会跟基准类似。这些都为了实现对指数有一个好的跟踪,当市场涨上来,不至于偏太大。
跟踪指数后,指数增强可以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是20%基金经理主动管理的仓位部分,一部分是用来跟踪指数的80%仓位,比如成分股100个股票,哪些股票在因子体系下?我们通过打分去预测它未来的表现可能会超越指数,就会去加配这些股票,这是在成分股内做。另外,成分股外也有类似现象,哪些同类型股比指数内成分股有更好的预期表现,我们也可能会去买指数中没有的股票,去加配它的权重。
指数增强的关键在于多因子模型中因子的理解和运用。运作的过程中,因子是最重要的研究环节,到底创业板指数100只股票中,哪些因子对未来的收益预测是最有效的。做量化最重要就是把这点挖掘出来,它可能是能够期望一个月超越基准1%或者0.5%,这些指标累积然后再组合,对股票做综合性打分,最后再根据打分去超配或低配,在这个层面去争取实现超额回报。
问:量化手段对指数投资有哪些好处?对于普通基民来说,量化很高大上,能否请您,用基民能够理解的语言来 “翻译”一下量化在指数投资中的作用?
雷俊:我认为量化对指数是非常有帮助的,广义上,指数就是一种量化,它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做加权形成的组合,这个组合每天涨跌幅就形成指数的涨跌幅。
指数编制的逻辑,一个是市值,一个是流通性,对于大型宽基指数来说,这是最基础的定量指标。但市值和流动性是从它对于市场的代表性建立的,它的本质是为了去表征市场,不是为了去战胜市场,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。比如很好的股票,它可能因为上市时间太短,没有得以进入指数。如果纯粹复制指数做投资,会错失很多的投资机会,这可能需要其他手段去发掘,量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。
如果在投资的过程中,因为过度注重指数,过度注重它的代表属性,可能不太会去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。对于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公司,能够去引领未来发展的公司,它没有赋予更大的权重,这也会导致指数有比较糟糕的表现。量化能够通过定量的手段把这些股票找出来,再赋予更大的权重。
另外,从风险的运用和管理看,量化可以较好去改善我们的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性价比。量化它比较擅长做更好的组合,这个组合在未来的收益回撤上,争取更好的性价比,它基本的波动风险跟指数差不多,但是收益可能会更好一些,这是量化能够精确控制相对指数偏离的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