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市时间选股:【广发策略】次新股:投资时钟与选股模型——“广开金股”系列(五)
报告摘要
●引言:
在核心资产荒和注册制背景下,次新股成为资金追逐对象,小盘成长风格聚拢加持下尤盛。本篇索骥次新股投资周期规律、业绩规律、短期择时规律,并基于基本面、交易性、激励等维度选取8个核心特征因子构建打分模型,得到次新股精选Top20标的池。
●次新股的三大属性:
(1)筹码分散:中签率低使得筹码较分散,不存在较重筹码集中砸盘的风险。
(2)资本运作预期:机构持股比例偏低,潜在加仓空间大,次新股上市后续资本运作提速,外延式并购与股权激励提升想象空间。
(3)产业新兴:次新股通常聚集在新兴产业或者是国家计划扶持的行业。
●次新股的投资时钟:
(1)从月周期看,2、5月录得超额收益胜率更大。
(2)从长周期来看,①股市下行或者大幅震荡时,次新股更易录得超额收益;②次新股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时更易跑赢大盘;③当新股审核放缓甚至暂停时,次新股稀缺性拉升其表现;④近三次录得超额收益均在抱团股瓦解时;⑤流动性宽松环境下有利于次新股获得超额收益;⑥风险偏好回升情形下,次新股由于高弹性更易吸引资金。
(3)短期择时规律:90-120天是一个好的买入时点,次新股超额收益率由负转正,胜率爬升至高点。无论新股上市当天是否开板和是否注册制均满足上述结论。
● 次新股的业绩规律:
(1)ROE视角:第一,次新股ROE通常高于全部A股;第二,从上市时间看,新股第一年超
额ROE高于上市第二年/第三年。
(2)归母净利润增速视角:第一,17年以后上市的企业成长性更好;第二,18、19年次新股业绩增速波动率明显高于16、17年;第三,上市3年后业绩增速开始出现明显分化。
● 次新股核心选股因子特征:
特征一:业绩成长性(上市前两年净利润CAGR和营收CAGR)好,对应收益率高。
特征二:发行时相对行业市盈率低的大概率占优。
特征三:小盘股大概率跑赢。
特征四:机构持仓比例高,收益率往往跑赢。
特征五:上市后20日内换手率越高,收益率越高。
特征六:股权激励激发核心员工的积极性,助推业绩增长。
特征七:前期回撤大时更易获得超额收益。
根据以上次新股核心选股特征,我们选取8个指标,构建打分模型(总计70分),得到次新股精选Top20标的池。
● 核心假设风险:
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,盈利环境超预期波动,去杠杆节奏超预期,信用风险暴露速度过快,海外政经环境变化。
注:在本篇报告中,我们定义次新股为“自上市首日/开板日起未满一年的公司”。
报告正文
1次新股的三大属性
“筹码分散+资本运作预期+产业新兴”三大属性是次新股 获得超额收益的内在驱动力。
(1)筹码分散吸引增量资金。第一,中签率低使得筹码较分散,不存在较重筹码集中砸盘的风险。第二,次新股机构持股比例低,没有主力控盘,博弈更加公平,对于投资者吸引力更大。
(2)资本运作提升想象空间。机构持股比例偏低,潜在加仓空间大,次新股上市后续资本运作提速,外延式并购与股权激励提升想象空间。
(3)新兴行业代表成长潜力。次新股通常聚集在新兴产业或者是国家计划扶持的行业,代表着当下甚至未来最热的市场机会,具有较高的成长潜力,受到市场追捧。2010年以来新股发行主要集中在电子/化工/机械设备/医药生物,19年以来电子、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增长迅速。
2
次新股的投资时钟
(1)从月周期看,2、5月录得超额收益胜率更大。
2月由于节日期间流动性投放力度加大、经济数据真空期导致的风险偏好阶段性抬升,5月由于年报业绩披露带来高送转预期影响,叠加次新股流通市值较小等特质,次新股在2、5月跑赢Wind全A的概率较高,均超过50%;尤其2月和5月的比例最高,超过80%。
(2)从长周期来看,次新股行情和股市走势、次新股估值、次新股表现、ipo集中度、抱团程度、流动性环境、风险偏好等均有相关性。
第一,股市下行或者大幅震荡时,次新股更易录得超额收益。当市场震荡或下行,股票估值回归,次新股由于不存在历史套牢盘和解禁压力,具备一定高送转预期,超额收益显著。
第二,次新股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时更易跑赢成长。从历史数据来看,次新股跑赢成长股的区间,次新股相对创业板指PE大多处于历史均值附近或者以下。
第三,当新股审核放缓甚至暂停时,次新股稀缺性拉升其表现。从沪深两市交易所发展至今,期间经历了多次IPO暂停,每次开闸再启动IPO,新股上市通道拥挤造成次新股标的稀缺和新股质量的提升,引发二级市场追捧。近三次A股IPO暂停(2008年9月-2009年7月、2012年11月-2013年12月、2015年1月-2015年11月)重启后,次新股相对wind全A收益率均处于上升趋势或者历史高位。
第四,近三次录得超额收益均在抱团股瓦解时。当资金撤离抱团股时,处于低位且筹码分散的绩优次新股获得增量资金。以前5%个股成交集中度衡量抱团情况,近3次录得超额收益区间均是抱团股瓦解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