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跃股选股:几乎每一只活跃股背后,都有量化的影子?
文:后海老朝奉
源自:金融街宵夜(微信号 JRJ-XY)
近日市场气氛肃杀,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忽然亏大了,于是矛头指向量化AI。
这里,我想说几句:
1、市场上现在很多对AI量化交易的认知与分析,多少是夸大了,或者说是神化了。 事实上,我们看看一些所谓头部量化机构的战绩,总体上来说,是很普通的——当然不排除部分产品是优异的——但,平均下来并不惊艳;
2、 年内一些表现不错的量化产品,很多只是指数增强,而且还是中证500的指数增强,这个说明不了什么问题。恰恰相反,盈亏同源,这阵子它们的表现或者就画风迥异了;
3、A股在T+1的环境下,别说对中高频交易了,就是对程序化偏股型的交易,都不算友好。所谓的量化,在A股的作用被神化。如果说有一定影响的,那么就是可能 对追涨杀跌的K线主义日内交易爱好者,影响是不小的。
4、但正如澳门赌场中画红蓝图玩百家乐的赌徒一样,你觉得你的输赢与赌场有关吗?每天看龙虎榜追涨杀跌的日内交易爱好者,本身就有一些莫须有的YY信仰,比如说二板出妖股,拉萨军团魔障,牛散营业部光环,逢三就有五之类的,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现在难做了,首先是市场风格在变,其次应该自己身上找原因,不要怪什么量化;
5、我个人理解, 这些所谓短线的量化策略,本身主要赚的还是底仓的钱,T+1的环境下,使得 已有建仓再拉高后的出货有了先手。这本身 或者是资金接力的一个灰色生意模式,也是 对按图索骥的K线主义短线客的一种蔑视和讽刺;
6、如果说量化交易会绞杀散户,那也不真是什么坏事。你看 在量化交易大行其道的美股市场,不一样是十几年大牛市嘛;
7、说到底,还是因为很多强势股赛道股年内已经涨得太多了,所以有调整压力。而追涨杀跌核按钮的追风客也太多了。你不是职业韭菜,难道谁还是业余韭菜?
8、 不要神化量化交易,也不要污名化量化交易。而很多大规模的量化对冲策略,本身面对的客户反而是一些风险偏厌恶型的保守资金。他们更多是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,对冲套利的策略,也平滑了很多预期之外的超额收益。
9、部分波动或者也与高位建仓的“雪球结构性产品”有关,但这个缺乏实证市场数据,暂时还不好说。
——以下内容,则源自近日传来传去的朋友圈,不明觉厉的网络。作者不详。
2019—2020年在国内某量化基金做交易员,基金规模最大到70亿,当时比较厉害的平方和,九坤,幻方都和我们差不多规模,后来好像都做到百亿规模了。
2020年上海明泓爆发,这个基金经理美国回来的,策略比国内这几家都厉害,带点主观策略,明泓据说去年最高规模干到了500亿+。楼主最开始在量化交易部,后期在人工T0部。基本上交易部的东西都清楚,国内这几家量化基金的交易模式大同小异。
你可以在流通股东里面搜明泓,明泓规模大,经常就买进十大了。然后你去看这些票有啥规律,实际上没什么规律。
去年大概也就是9、10月份创业板有几只明泓持仓的票走了连板,具体是哪个我暂时忘了,然后当时还有人复盘说明泓基金多牛逼多牛逼,明泓持仓是市场的暗线,当时看完我就笑了,
明泓就是一家规模大的量化对冲基金而已。而且,量化买入池子日内最少都买两百多只,多的话四五百只甚至更多的都有,你研究这种盘口,真的对短线交易有用吗……
前面说的不严谨,九坤是国内量化的第一梯队,规模应该是最早上百亿的,平方和,幻方紧随其后。明泓是2019年底2020年爆发的。
量化交易是怎么交易的呢?大部分策略是量化对冲模型。就是买入市场上的活跃股,然后开对应金额的期指空单对冲(IF,IC,IH都有),多头金额和空单金额
(期指有杠杆,实际占用金额少)基本上在1:0.8到1:1区间浮动。赚钱逻辑就是,不管大盘涨跌,因为有对冲,只要买入的票足够强,只要能跑赢对冲指数(if,ih,ic),基金就是永远赚钱的。
量化对冲策略是上面说的那样,也有一些纯多头策略,就是不带对冲,全买股票的,但是少一些。那么量化交易是怎么交易的呢?简单说一下。 量化交易的买入卖出,都是一揽子交易。
我们每天要买入的票少的时候200只,多的时候能到4、5百只。这些票根据权重划分金额,有的票买的多,大部分票只买一点点。一般前二十只票,买入金额占到总成交金额的4成左右了。
怎么买入,怎么卖出。买入的票和卖出的票,当天开盘前策略部的算法就把当天的买入卖出任务做好了。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当天要买的票买完(不论价格),把当天要卖的票卖完(不论价格)。
对我们的考核是以当天开盘价作为基准,算出平均买入成本与开盘价偏离值,以收盘价作为基准计算卖出价格偏离值,用这两个数据算我们的绩效。
这个模式就导致,股票早上买的时候很容易打高了,因为很多公司都是这个算法,互相一抢,股价就能推上去。但是其实要买的人就这么多。
我们一般10点之前就要买完票了,越往后风险越大,因为不知道谁就突然涨停了,导致交易员买入成本暴增,要被谈话的。卖出是这样的,公司所有的票有一个7%止盈单,就是只要股价冲到7%,就会卖出。
而且收盘统计的时候,涨幅超过7%的票是按7%的价格计算卖出成本的,假如卖早了那就卖亏了,假设我 5个点卖了,冲到8个点,收盘砸绿,算收盘价的时候还是按7%算,这个对交易员很不友好。
2019年初那波行情我们当时规模不小了,有时候单票买入金额能占到股票总成交 的10%甚至更多,这时候票就很难买了,因为一买就要把价格推上去,推上去买入成本巨高,我们业绩就会很差。
不做期权,就是期指对冲。前东家是做商品期货起家的,2015年做期指赚了不少,都是程序化。后来期指被砍了,慢慢转到股票这边做量化对冲。有次吃饭老板开玩笑,2015年那会他们做期指赚了10倍吧,他们属于当时做的比较差的了,当时做到几十倍的都有,但是那会儿做的比他们好的基本都被抓了……
关于量化策略
由于楼主是交易部门的金融民工,所以策略部门的算法逻辑我是不清楚的,我只知道当天要买什么票卖什么票。不过公司的几个模型结构我是知道的。当时主要有7日模型,9日模型,13日模型,还有一个两日模型。
这个N日模型的N就代表持股周期,表示买入后持有N日后卖出。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有同一只票的买入任务,那么这个票就会在持仓里躺小半个月。随着模型时间到了之后,慢慢卖完。
为什么说这个模型的事情,今年的联创股份这种,很明显就是被量化模型推上去的。因为这票根本没有什么基本面,纯垃圾股一个,pvdf那种故事听听就算了。